②
和所爱的人应该保持怎样的距离才是合适的呢?这绝对是感情的经营中十分令人困惑的一个问题。
我认识一个女孩。她很书生气,很清高,结婚之前,就发誓要做一个最得体大方懂事的妻子,绝不像某些女人那样,把自己的所有生活都和男人捆绑在一起,非得干涉男人的自由,她认为这样的女人太可悲。
她是这么想的,也是这么做的。结婚之后,工资各花各的,她不掌管财政,也不干涉男人的行动自由,想做什么,去哪里,基本都随意,打麻将输钱了,别人家老婆都会抱怨,她不会,还安慰,“有输有赢很正常的嘛。”
别人都夸她贤惠,老公也觉得活得很惬意。
但这样的日子过了几年之后,她突然发现,给予对方太多自由了,缺少了解和沟通,成长的脚步也各有不同,两个人已经各走各路,离得越来越远。
这是一种非常无奈的感觉。旧日的感情还在,只是眼前的这个人已经不再是当初的那个人了,大家都在变,变成了彼此不熟悉的人。
这段婚姻最终还是失败了。我替她总结这其中的教训,那就是只顾着给予自由和权利,却疏忽了分享和沟通的重要。
有多少婚姻都是这么失败的?没有小三,没有婆媳关系的矛盾,没有致命的瑕疵,就是忽略了去建设一种牢不可摧的亲密关系,最后走着走着,就把那个人丢掉了。
亲密的情感关系需要空间来呼吸和成长,但同时,所有的亲密关系都会自然带来一种侵略性,霸道的,想要侵入对方的空间,分享他的喜怒哀乐。
女人为何不会随随便便对陌生人撒娇、生气、发嗲,却偏偏会对自己的老公蛮不讲理,那是因为她爱他,重视他的反应,特别渴望对方能体察自己每一点夸大的情绪。
只要有爱,都必然渴望走进对方的世界,有一种特别强烈的好奇心。太得体和宽容,反而会变成了对方的芥蒂,“你和我这么客气,是不是不够爱我,所以才不想欠我的呢?”
男人追求女人的时候,最怕女人和自己划清界限;女人认定男人的时候,最怕男人不愿意麻烦自己。
只想要一个人的好处,却不愿意承担坏处的人,肯定是不爱的。
牢固的情感关系,都会有一种愿意和对方分享的心理。这几乎可以成为衡量爱与不爱的标准了。
有人好奇我的生活,“你每天为别人解读情感问题,那你有心事的时候和谁说呢?”当然第一人选就是自己的老公了。每天下班我俩的例行公事就是都得把当天重要的事情互相唠叨一遍,好玩的迫不及待的汇报,有烦心事更需要在对方那里寻求一下安慰。
这日复一日唠唠叨叨的过程,就是精神的融汇,是情感天长地久的渗透和巩固。
③
曾有男人问我,“我女朋友特别懂事,懂事到我给她买什么她都不要,也从来不会对我提要求,这是怎么一回事?”
这两种可能,一种是她不够爱他,另外一种是她根本不懂爱。她不知道,“我不需要你”是一种具有摧毁性的姿态,意味着冷淡、疏离和拒绝。真喜欢她的人,不会在她的懂事之中感觉到爱意,恰恰相反,他会觉得被隔绝了。
真爱一个人,会不由自主产生要求,不会希望他置身事外。你可以原谅别人的过失,却会为他的一个眼神而难过,辗转反侧,觉得全世界都可以对自己冷漠,唯独他不可以。
爱会带来温暖、亲切、亲密,也会带来惊慌、苛刻、伤痛。
在爱情中一直懂事的人,其实代表着对爱情没有信心,“他不可能理解我,如果我给他添麻烦,他就不会爱我了,所以我必须隐藏自己的真实需要。”
这种忐忑和压抑,可能会暂时换来对方的爱,谁不喜欢一个不会带来任何负担的对象呢?简直是一本万利的买卖。但长久下来,一个不能在爱中真实做自己的人,慢慢地,会失去被爱的魅力。到时候,一直不愿意给对方添麻烦的人,会变成对方想要摆脱的,最大的麻烦。
太懂事,就不懂爱了。懂爱的人,都有付出,有要求,有感受,有欲望,活泼得像一条鱼一样。
我们和自己所爱的人之间,不一定需要有共同的爱好,也不一定需要某一方过多的付出金钱成为利益共同体,而是要建立一个共同的生活目标,然后又把这些目标捏碎了,变成每一天的担当,每一天的分享,每一天的亲密。
这样,无论我们身在哪里,是天南还是海北,其实都在共享着一种牢不可分的生活。
不要在深爱的人面前使套路,更不要在深爱的人面前刻意展示你的强大。健康的两性关系就好像是松紧带,拽得太狠,容易断,拽得太松,就会从手里溜走。要力道不轻不重,时时拽一拽,确保那一端还系在对方的手中,心上。
—End—